成长分享网

您的学习资料库,致力于亲子教育,个人成长。

标签: 中医文化

  •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音频课程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音频课程

    中医文化:名医是这样成名的音频课程

    许叔微从未拜哪位高人为师,那么这样一个三餐不继的乡野孤儿,这样一个每日熬夜读书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成了一位治病高手呢?他自学成才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中医学博士罗大中,为您精彩讲述古代名医们的成长故事。

    喻嘉言一生跌宕起伏,他曾削发为僧,遁人空门,潜心研究佛学和医学,是中医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喻嘉言身为一代名医,很多人认为喻嘉言一定有一位高人当老师。事实上,史书上也记载说喻嘉言“少遇异人”,那么这个“异人”到底是谁呢?喻嘉言也是一位性格直爽、脾气暴躁的人,但却是史上医德最好的中医大家之一。那么喻嘉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徐灵胎自学成材,通过刻苦攻读,终于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名闻天下的一代名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徐灵胎也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那么徐灵胎究竟如何来应对这些高难度的病症?一段段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行医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吴鞠通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想,父亲虽然被病痛夺去了生命,那么我要奋起直追,虽然父亲的生命不能救回了,但是天下有千千万万个父亲,我可以给别人治病。于是吴鞠通“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在吴鞠通的医学生涯中,他曾经有17年时间饱读医书,但却很少给人治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中医大家?

    张锡纯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只用一味中药就能治愈疾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最初的业余爱好是怎么成为张锡纯终生为之追求的志业的呢?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走上从医之路的呢?

    皇甫谧充满了坎坷和传奇的成长经历和成名之路,以及他是如何在中医针灸方面成就造诣,和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写出《针灸甲乙经》这本惠泽后人的专著作了客观、生动的讲解。同时,他也是中医历史上为中医针灸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 中医文化:曲黎敏讲黄帝内经音频

    中医文化:曲黎敏讲黄帝内经音频

    中医文化:曲黎敏讲黄帝内经音频

    读懂《黄帝内经》,彻底领悟中医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被称作中医“圣经”,是以医学原理为核心,集合文学、哲学与史学的巨著,藏着中国人的生命密码。

    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书四大经典之首,《内经》里藏着系统完整的医学知识,将对治中国人的病因、病理和诊疗方法,凝练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认知体系。中医核心理论的源头,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学等皆来源于此。

    曲黎敏副教授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她认为: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

    精讲中国人专属的养生宝典,收获生命管理的正知正见

    东方人的体质有独特性:中国人容易累,吃冷的胃容易坏,总是有火气和湿气……

    那么,中国式“坐月子”科学吗?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穿秋裤?祛湿健脾为什么要喝小米粥,而不是牛奶咖啡?如何做到工作再忙也不累?

    孕育于东方水土的《黄帝内经》,用三千年的理论传承与实践检验,融合汇聚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贴合中国人的身体特质,总结出因人而异的调养之道,开启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原典逐字解读,结合2000起诊疗和授课案例,助你健康长寿

    100讲原典解读,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为核心,贯穿三千年中医脉络,拆解《黄帝内经》的核心概念,横跨医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同时,运用30余年诊治和授课案例,立体解读生僻的医典古籍,为你定制私人养生方案。

    打通医学、史学、哲学,既养生又养心

    《黄帝内经》不仅是现代中医的源头,更是一部讲透中国人养生、养性、养心的智慧宝典。 曲黎敏教授打通医、史、哲,融汇《道德经》《易经》《伤寒论》等先哲之智,充分揭示《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与养心之法,结合现代中国人的工作节奏与生活习惯,引导我们摆脱错误的生活习惯,走向平安喜乐的生命境界。

    曲黎敏简介:

    著名中医文化专家;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获选《健康时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健康教育专家”

    首位《黄帝内经》普及者,独创“中国式养生”

    曲黎敏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内容广博,使观众、读者于绵绵细语中既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又能参悟到大道至简、真切实用的养生智慧。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每一位受众既能领略中华远古盛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你将获得:

    100讲原典解读,逐字逐句,
    带你领略千年医学典籍的智慧与玄妙
    90+实用养生贴士,
    不生病,不吃药,健康换季
    从头到脚调养身心,
    增强生命力,塑造正向能量
    追根溯源,内窥生命本质,
    找到破除自身焦虑、抑郁、迷惘的良方

    适合谁听:

    国学爱好者,
    渴望获得古代经典原意和内涵
    探求养生正解,
    希望理性认知生命,获得长寿之法
    需求私人养生顾问,
    帮你构建和谐安详生活

  • 中医入门:杨永晓古典中医启蒙

    中医入门:杨永晓古典中医启蒙

    中医学习:杨永晓古典中医启蒙

    北京当归中医学堂古典中医启蒙课,授课老师是上海应象中医学堂的创办人杨永晓老师。听杨老师讲古典中医课,那感觉真是好极了,如同暑热天里喝了一杯酸梅汤那么妥帖,享受之至。

    中医的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认为万物可以无限细分,分科而学,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就能了解世界。这就是“科学”这个词的由来。但是,我们也许对世界的了解并没有增加多少,只是陷入了庞大的信息迷宫之中。

    东方思维认为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万物属于同一个系统,强调尊重自然,尊重宇宙。

    人体是个小宇宙,外面的世界是个大宇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一分为二就叫做阴阳,一分为五就叫做五行,一分为八就叫做八卦,一分为六十四就叫做六十四卦……这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同一件事情。

    人体这个小宇宙的运行,要配合大宇宙的节律才会健康。当小宇宙失去平衡的时候,可以借用大宇宙的功能来帮助自己。如收藏的功能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种子类、根茎类植物,从中获得收藏的能量。

    中医是个关系学。典型的例子是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他们的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得多,人人都以为田忌输定了。但孙膑给他出了个高招:拿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 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田忌三局两胜。

    孙膑其实什么都没做,他只是改变了马之间的关系,胜负的局面就全然改变了。

    中医学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晒晒太阳、青山绿水的好环境、适当运动……这些都可以当做药物来用的。
    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这才是学中医的重点所在,而不是掌握几个所谓的秘方、偏方。

    学习中医从天文学开始

    当杨老师从天文学开始讲中医的时候,我和台下的同学们都感觉:哇哦,学中医好酷啊!

    古人是以“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方式来认识人类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的。

    仰观天象,就是观察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星宿等等。

    这就说到历法啦。

    你知道吗?节气其实是属于太阳历的,与太阳有关,与月亮无关。古人立起日晷观日影,把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天设为夏至,日影最短的那天设为冬至。

    而阴历是以月亮为标准的立法,与太阳无关。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个月。

    为什么古人又有太阳历,又有月亮历法?

    因为这是农耕社会的需要。观日影需要专门的设备,但看月亮就人人都很方便,晚上仰头一看就知道是初一还是十五。所以《射雕英雄传》里,丘处机等人相约半年后的八月十五在嘉兴烟雨楼比武,这个时间其实非常好记,数着6个月圆之夜就行了,错不了。

    但阴历虽然便于观察,却不够实用,不能够指导农耕。对农民来说,节气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清明、谷雨之间必须要播种。

    所以,以阴历为主,又加上了节气的历法,就叫做农历啦!

    它们之间的分别可以这样记:节气是用来耕田的!阴历是用来约会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嘛!

    有趣的是,24节气与星座之间还有着对应关系呢,杨老师说,对24节气熟悉的人,不用多了解星座,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说到俯察地理,就是对大自然的观察,包括花信,农作物,动物……

    杨老师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西红柿为什么一开始是绿的,成熟后就变成了红色?

    其实,颜色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未成熟前,绿色的西红柿藏在绿叶之中安心成长,一夜之间就成熟、变红了,也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就被小鸟吃掉。

    这其实发生了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一场对话。是西红柿自己告诉小鸟:我成熟了,来吃我吧。

    为什么西红柿要邀请小鸟来吃?因为它想让小鸟把西红柿的生命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繁殖。

    你瞧,水果的好吃,是有自己的私利在里面的。“水果的果实是诱骗别的生物帮它播种的甜头。植物和动物成为一个生命系统的整体。大自然这个系统比人类高明得多。万物之间都有精妙的关联。”

    中医就是研究这些关联,并且思考人类在这个关联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天地之间的大环境的能量来治疗人体小环境中出现的能量不平衡。

    四季养生,四气调神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构成地球上的生命循环,绝大多数生命都要随着这个节奏起舞。

    怎么样符合这个大循环?《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讲这个。

    春天,志向开始生长,应该以奖励、鼓励为主,激发人的生气。

    夏天,要少睡,晒太阳,多出汗。空调是人为模拟了秋天的环境,依赖空调和暖气的人,你的身体实际上缺失了冬天和夏天。

    有得了空调病的人去找杨老师,杨老师开的方子很简单:关掉空调,每天出一身臭汗,什么毛病都好了!

    夏天还要“使气勿怒”——“怒”不是发泄,怒之前有个蒙的过程,是郁、瘀的表现。夏天要使气得泄,不能郁在里面,要与外界多沟通,要多帮助人。还很适合年轻人恋爱,如《黄帝内经》说,“若有爱在外”。

    秋天,阴气加重,人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鸡早上几点打鸣,我们就应该几点起床。杨老师问大家:鸡是几点打鸣?一群钢筋水泥里生活的人谁也说不上来。正确答案是:早上四点多。

    冬天,要保护那一点阳气,不要惊扰它,要“早卧晚起”。但也不能太睡懒觉,《黄帝内经》说的晚起是6点多,在现代人看来这已经算蛮早的了。冬天还要“使志若伏若匿”,志要藏在里面,适合总结、反省,不适合做大事。“农民冬天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什么?就是什么都不做。”

    同样的道理,一天24小时也可以根据这样的生命节奏分成四季以及24节气。

    春分是5点到7点,秋分是17点到19点,正午12点左右当然就是夏至,午夜12点就是冬至啦。3点到9点,是一天当中的春天。9点到15点,是一天当中的夏天。15点到21点相当于秋天,21点到凌晨3点就是寒冷的冬天啦。

    人的生命也可以分为四季,0到21岁,相当于春季,21到35岁相当于夏季,35到49岁相当于秋季,49岁之后进入人生的冬季。这是按照女性的七年一个循环的节奏来说的,对男性来说,以8年一个循环,也就是0到24相当于人生的春季,24到40相当于人生的夏季,以此类推。

    杨老师说,“现在很多老年人在做中年人的事情,像中年人一样打拼,这样的状态是有问题的。进入人生的冬季之后,在工作的同时,应该关注与周遭的交流,调整自己的节奏,与周围更加和谐,与年轻人分享阅历甚至分享财富,比如说做公益。”

    阴阳五行说的是什么?

    阴阳者,“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没什么高深莫测的,就是轨道的意思。”

    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半的地球是阳,在春季和夏季,另一半的地球就是阴,在冬季和秋季。

    任何一个生命周期,也都有着这样不同的两部分。准确地说,阴阳是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同时又是个连续的、互相转换的过程,阴阳是个循环。

    这并不玄,很容易理解。比如白天属阳,晚上属阴。如果晚上睡得好,阴的一面养得很好,白天也会很精神,充满活力,同样,白天活动得很充分,阳的一面充分舒展,会帮助晚上睡得很好。阴与阳互相影响,互相转换。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对我们人生的提示是:当你在黑暗中的时候,人生低谷的时候,要告诉自己,天一定会亮的。只要不放弃,你就会迎来下一个周期。同样,当你在春风得意之中的时候,也要知道,春天一定会过去,秋冬总是会来的。”

    而中医说的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性质,不是五种物质。如木,不是指树木,是指树木所具有的生发的特性,也就是春天的特性。

    木生火,不是说木头能当柴火烧,是指生发过程之后会有煊通的过程,也就是春天之后会迎来夏天的热烈。

    火生土,是说夏天的茁壮煊通会带来秋天的繁殖、收获。

    实际上,木火土金水,就是四季的生命周期。

    相克就是矛盾的关系。夏的煊通和秋的收敛是一对矛盾,冬的闭藏和夏的煊通也是一对矛盾。

    这给我们的提示是:任何事,不能不足,也不能太过。太过就会克到下一个过程。

    在一个系统中,如何做到这种平衡,需要智慧。

    人体会生病就是平衡被打破,或者是不够,或者是过了。系统会自动开始矫正,比如发烧,鼻塞。这些症状其实是系统自我修复的过程。

    但是,有时候系统表现不出症状来,说明系统进入了较低水平的平衡,这是能量不足的表现,更糟糕。
    中医就是帮助系统恢复平衡或者跳到更高一级的平衡。看木火土金水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了,然后思考加进去什么能量来恢复平衡。

    所以中医的很多治疗手段是双向调节的,比如说,治眼睛干燥和眼睛老流泪是同一个穴位,因为治疗目标不是增加水液或者减少水液,是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

    说说补肾这件事儿

    中医说,肾藏精,主收藏。

    什么是精呢?大自然中奥妙的维持生命背后的动力就叫做精。肾代表着人先天的能量,与生俱来的生命动力。

    杨老师举了个例子,一个苹果,结构完整的情况下,能在阳台上放半个月不坏,只是逐渐干萎了。但如果有碰伤,放两天就开始腐烂。苹果即使被从树上摘下来,它依然是有生命力存在的。但有外伤之后,生命的结构、动力被破坏了,就迅速腐坏了。这就叫“伤精”,“肾不收藏。”

    人的伤精,主要表现在发育迟缓,提早衰老,记忆力下降,泌尿生殖系统出现问题,以及水肿、足寒、气喘腰酸等等。
    其中足寒,是末端循环变差的表现,本质上是能量不够了。所以人体会“舍车保帅”,让能量优先供给心脏和近心端的脏腑,手脚等末端就顾不上了。所以这也是伤精的重要讯号。

    我们是如何造成伤精的?

    太多了!“凡是破坏收藏的,都是伤精的。任何让你烦躁不安的事情,都是伤精的。”

    例如,晚上9点到凌晨3点的时段是人体收藏的阶段,在该收藏的时候不收藏,熬夜是伤精最重的。

    如何补肾呢?

    第一,睡觉是大补!
    第二,吃种子类的食物。因为种子里面含有生命的信息,是最有生命力的。还有土豆、地瓜等根茎类植物,都比果实类更能补肾。
    杨老师讲着讲着提问同学们,“米饭、牛排谁更补肾?”
    米饭,of course!

    健康的吃素是吃五谷杂粮

    《黄帝内经》说,“脾主运化”,是把外界的能量带进来,通过运化变成自己的能量。

    有些人发胖不是能量足,恰恰相反,是能量不足,所以浊水排不出去,存在身体里,形成水肿。有的人能量不足的表现是很瘦,吃进的食物无法化成自己的能量,吃很多也照样瘦。

    所以,胖或者瘦的人,虽然表现相反,但原因可能是同一个:脾的能量不足。

    我们是怎么造成脾的能量不足的呢?

    杨老师总结了几点:

    一,一天三顿饭不按时吃,进入身体的能量总是不够。杨老师建议,不要等很饿了再吃饭。要饿还不饿的时候吃饭是最养脾的。(杨老师,这样的尺度好难拿捏好不好!)

    二,吃得过饱过腻过冷。尤其是进入夏季以后,冷饮冰啤酒等“伤脾大军”就纷纷出动了。

    不光冷饮,中医认为蔬菜、水果也都是寒凉之物,不宜多吃,要适当吃。拿蔬菜、水果当饭吃就大错特错了。

    怎么叫适当吃呢?这时候的地里有什么就吃什么。这也是有机农业倡导的“吃在当地,吃在当季(buy local, eat fresh) 。”反季节蔬菜、水果,价格又贵又对身体不好,咱就戒了吧。

    说到吃素这件事,为什么有的人长年吃素看起来也红光满面的,有的人吃素就吃出一脸菜色呢?

    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健康的吃素,是五谷杂粮为主。那些一脸菜色的人,一定是只吃水果和蔬菜,基本上不吃主食的。

    人类的食品结构是素食为主、不排斥肉食的。但目前大多数人以肉食为主,甚至无肉不欢,这种饮食习惯是大肠癌患病率越来越高的根源所在。

    脾胃不好、湿气重的人往往都不爱运动。年轻人的高血压、高血脂、头晕等等毛病,其实都是生活方式病,杨老师给出的方法也很简单:基本素食,加上每天运动,基本上都能解决。

    你是气虚体质吗?

    很多病的初级阶段都是气虚。人体的气虚可以拿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来比喻,气虚相当于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公司战略也没有问题,但现金流出现了一些问题,尚不影响大局。

    年轻白领的亚健康状态基本上都跟气虚有关,去体检可能指标完全正常,但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容易疲倦,反复感冒,容易过敏,皮炎,畏寒,站起易头晕……这些都跟生活方式有关系,比如上网时间过长啦,严重缺乏运动啦,思虑过度压力太大啦……

    对这类体质,杨老师的建议是,首先,一定要适量运动,不要先琢磨着吃点什么补一补,先动一动才是真。运动有几个原则:第一,每天都运动,像吃饭一样有规律。要是每周运动个一两次就没什么意义。第二,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第三,根据体力量力而行。(不是根据意愿,是根据体力哦!因为气虚的人多半没什么运动的意愿。)怎么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体力?运动后身体发热或出汗,有点累。但休息20分钟后,疲累就缓过来了,而且自我感觉比运动前的状态要更好。如果休息20分钟后还是感觉很累,甚至第二天仍然累,这运动就不适合你。

    其他建议还有:按时吃饭;十点前睡觉;少说话;多静坐,养心养气。

    中医对于气虚体质还有药物、按摩、针刺、艾灸等治疗手段,但这些手段都在做到上面几条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意义。

    杨永晓简介:

    杨永晓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应象药局,应象中医学堂联合创始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毕业,北京大学国际MBA。多年公立医院,外企工作经验。现除临床教学外,致力于中医的市场发展,传承教育和中医文化的普及。上海应象中医学堂是上海最早的民间中医教育机构之一,应象中医门诊部是有名的纯中医高端门诊部。

  • 中医文化:《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

    中医文化:《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

    《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完整版

     目前网络最全版本

    《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凝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导潘毅教授三十年的学术、临床积累,用沉淀数百场课程讲座的精华,带你从《黄帝内经》到诸子百家,从历史文化到哲学思考,全面了解中医,贯通文化。

    一课带你深入中医文化,通晓百家之长。潘毅老师带你解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并通晓中医与易经、道家、儒家、兵家、武术等各家的结合,了解变易、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把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反应策略、对治方式用于工作生活。

    在知识上,你将获得极为广泛中医脉络与文化见解,在技能上,你会完整推演中医的医理病理和治病方法,传递正确的养生方法。在思想上,你能建立系统而深邃的思考模式,真正看懂中医,从容应对大千世界。

    1.了解中医发展脉络,通晓易家、道家、儒家、兵家、释家、民俗等百家文化与中医的联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思维密码。

    2.全面学习中医的医理病理、脏象经络、望闻问切、体质辨证、汤药食疗、针灸推拿、刮痧拔罐、防病养生,筑造中医基本功。

    3.潘毅老师一年5万的线下课程,可以从这个课程中一睹风采。

    《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
    《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

    潘毅教授简介:

    潘毅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正安文化《中医一年通》《周易与中医》特邀主讲人。

    当选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擅长将各种传统文化融汇贯通来讲中医。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硕士博士生、优秀临床医师等。著有中医畅销书《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系列。

    潘老师讲授中医 30 余年,曾任教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面教授过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周易与中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中医教授。

    学员评论:

    学中医的人不少,但学好中医的却不多。

    潘毅在正安中医学堂的线下课程已经开设多年,有学员说:“认识的名医有不少,能把课讲成潘老师这样的,目前很难找到第二个,开课至今我从不敢请假。”

    因为潘毅上课从不讲废话,每分钟都有知识点。学员间戏称潘老师的课「全程无尿点」,大家都不敢中途上厕所,都坚持到下课再去。

    中医班第四期的班长洪育才对潘毅也是盛赞不已,言词间尽是崇敬。他用一句话描述潘毅的课程:“潘老师讲的课既草根、又高大上!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能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能力,最终给出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