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分享网

您的学习资料库,致力于亲子教育,个人成长。

标签: 王德峰

  • 教育的今天和可能的未来

    教育的今天和可能的未来

    教育的今天和可能的未来

    王德峰

    各位在座的朋友,很高兴再一次应喜马拉雅无用学派的邀请,今天下午有一点时间跟大家交流,围绕一个在今天非常沉重的话题,发表一点我个人的认识和见解。这个话题就是讨论当下中国教育的现状,这讲课讨论的题目就是教育的今天和可能的未来。

    今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在大陆的中国人都了解到的当下基础教育的现状,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全民反思教育的时候其实已经到来了,教育本来并不是老百姓是专门关注的事情,我们把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交给了一个文明的机构,那就是学校。

    我们上一代人,我的父母辈对学校和教师给予无限的信任。当我的小学的或中学的班主任来家访的时候,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高度重视,把我们的班主任待若上宾。我父亲跟我母亲讲,把家里上等的茶拿来沏好,等老师来,这就是当时我们的家长跟学校的关系跟教师的关系。

    今天我想强调一个词,就是反思,反思是意味着超越直接的情绪反应,超越简单的立场对立,超越观点的对抗,我们要客观的实事求是地采取分析的态度,来追问一下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病症它来自哪里。先要描述一下病症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再来追根溯源,以便求得一个正本清源的未来。我今天讲想讲三个部分。

    教育之于中华民族

    也就是我们讲一讲教育对我们民族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中国人每一代人都把自己的下一代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这是中国儒家的基本的人生观。老百姓常说一句话:有子万事足。我有孩子了,我什么都不怕,我拥有未来,所以每一代人都把自己的下一代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

    所以基于这一点,下一代的成长作为教育的活动,对我们民族又意味着什么?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家也许都听说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的教育观,家里再贫寒,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所以我们中国人把教育看成是什么?看成是对我们自己的下一代的未来的筹划,每一代中国人其实都为下一代而奋斗,在座的有许多年轻人可能尚未结婚,或者结了婚,尚未生育孩子,一旦你们生了孩子,你们全是典型的中国人,一定相信我这句话。就像我儿子有了两个孩子了,我成了爷爷,升级了。我儿子在国外,当他的女儿出生的那一天,他打了一个跨洋电话给我,电话里跟我讲:老爸,我女儿出生了。我马上回应了一句,恭喜你成了父亲了。然后,我儿子在电话那一端说:老爸你知道吧?当我女儿出生的那一刻,我发现我心底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我知道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要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我的女儿有光明幸福的人生道路。我在这里轻轻的回应了一句,好,你还是中国人。每一代中国人都如此,都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各位可曾想过我们民族的勤劳的品质根源于什么?我举个例子,我家里一度用一个钟点工。一个60多岁的妇女,她每天要为4户人家做钟点工,她到我家里来做钟点工,我觉得她很辛苦,当然她也觉得我很辛苦,因为她每次来我都在伏案工作,或备课或写文章,她说你蛮辛苦的,我说我跟你一样,也是钟点工,你不能这么说,你是教授,我说我们不都是按时按刻完成任务吗?

    然后我问她,你多大了?他说63岁了。我说你在上海做钟点工做了多久?她说十几年了,我说你也挣了点钱了,你家乡的房子造了没有?她说造了,我说你都这个年龄了也很辛苦,你该退休了,她说我怎么能退休?我说为什么不能退休?她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准备结婚,还有一个儿子正在读高中,我怎么能退休,我立刻被感动了。

    在感动的同时,我发现我也一样,我们都一样,这就是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来自为下一代的奋斗,这种对未来的展望,眼看自己这辈子富贵没有希望了是吧?反正总是穷了,发不了财,还要为下一代光明幸福的人生道路奋斗。说不定还来了下下代,还有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一样的继续奋斗,这就是中国人,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可怜的就是中国父母。

    我先说这段话,算开场白来说教育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民族对未来的筹划期待。正因为如此,教育在中国的思想中向来属于哲学的一部分。周易有一个挂叫蒙卦,看看卦辞: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句话在根本上为中国人对教育的根本宗旨立下了标准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养正,那么这个正是什么意思?我做了解释,各位不知道能否同意,什么叫正,我们的孩子要养正,把他们培养成正,那么“正”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正就是品节端正,道德自律的独立人格。

    我这个表达当然是现代的了,但他的思想由王阳明心学已经说出来了,王阳明心学的主题就是在中国树立道德自觉的主体。他说他之所以要讲他的心学,就是期待有朝一日满街都是圣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那叫独立的人格。

    我们中国下一代的教育的根本宗旨就这一个“正”字,所以教育在中国本就属于哲学的范畴,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个宗教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不是以对上帝的信仰或对真主的信仰来安心立命的,我们中国人在哪里安身立命呢?在中国的哲学的思想中,通过中国哲学的修养,在孩提时代就有的哲学教育,建构我们每一个孩子最初的精神家园,确立他们安心立命的根本。

    我们中国的教育千万不能偏离,从学龄前教育开始,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宗旨,未来也一样,尽管我们在走向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我们不断的力图成为现代化强国,但是中华民族是中国人,就是在哲学和、思想和智慧中确立了我们的信仰,想一想这件事多么的好。

    多年前我们大概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悲剧,复旦医学院的某学生给自己同学喝的水里下了毒了,导致两个家庭的悲剧。消息传来我十分的震惊,我以为这两个同学彼此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其实没有深仇大恨,只是这两位同学彼此之间平时相处个性不合,总有摩擦如此而已。

    我心里想何至于要置对方于死地,这样一位复旦的医学院的学生,你说他智商会低吗?不可能。复旦很难考的,这是历史造成的局面,考取复旦不容易,他不光考取了复旦,还成了复旦医学院的高材生,他已经获准硕博连读直升,从硕士直升博士,你说他智商会低吗?

    我们都关注的是智商这个概念,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根器,就像六祖坛经里,弘仁法师跟慧能,慧能后来成了六祖了,第一次相遇相见,有一个对话。弘仁法师问慧能,你从哪里来,来求什么?慧能如实回答:我从岭南那个地方来求佛法。弘仁法师就说了,如是獦獠,如何学得了佛?慧能当即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这句话一说出来,弘仁法师心里立刻明白了,此獦獠根器大利,这样的人最适合于把佛法传给他。佛学中的根器,我们基本不用了,我们关注的是智商,现代心理学发明出一套测量我们智力水平的量化的方式,基本单位叫智商,据说一个人的智商达到115的话,在其他条件也具备的情况下,一定考得起大学,这是心理学的智商概念跟佛学的根系根本是两码事。

    这根器指的是什么?慧根,智慧的慧,弘仁法师认为慧能根器大利,就是说他的慧根很深,一个人可能智商很高,慧根很浅,另有一个人可能智商并不高,慧根很深。所以我们一定不能遗忘佛学中的重要观念——慧根。好好想一想,那位给自己同学喝的水里下了毒的复旦医学院的学生,智商一定高,但根器不利。我们每一代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功。你当然是这么期待的,下一代是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试问一个问题,复旦医学院的学生给同学喝的水里下了毒的学生,他的父母一度一定认为自己的孩子成长得非常成功,不光考取了复旦,还免试直升博士,怎么能说不成功呢?当悲剧发生之后,我们试想一下这孩子的父母还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很成功吗?

    所以我现在跟我年轻的朋友,他们成了年轻的父母,通过这件事,恐怕我们要重新讨论什么是我们下一代的成功,再重新讨论这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思想资料,现成的在中国儒家的思想中,在中国佛家的思想中。所以教育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教育对中国人承担着何等大的使命,现在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这状况非常严重,我不想具体地举任何例子,其实在座的都了解,有的还亲身感受了这一切。

    正因为教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事关命根子的事情,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必须以仁心做个主宰,如果我们中国人的教育不能以仁心做个主宰的话,我们的教育一定会陷入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现在其实就在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中了,这是我今天在这讲的第一点,接着讲第二点。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病症及其根源

    我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讨论,主要讨论当下的中国的基础教育,不讨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问题也很多,但是引起全民反思的是基础教育。关于教育的三大阶段,我们大概都知道的,上小学之前叫学龄前教育,然后是基础教育(包含小学、初中、高中),那么第三段就高等教育。我们把这个话题集中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上,我们来看一看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包含了怎样的病症。我们要公开的坦率的揭示这一切,把病症展开不要回避,然后再追问其根源。

    病症:基础教育全面异化为应试训练

    从小学开始,经过了初中直到高中,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始终贯穿了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择校,选择学校择校和中考高考的升学率,以择校和中考高考的升学率为核心目标的基础教育,一定异化异化为应试训练。请大家关注意,我避免用应试教育这个词来批评当下中国教育,因为教育总要应试的,没有应试这个环节教育是不完整的,应试本身没有过错的。

    既然我们学习了,我们就要考试,考试是对两个方面的考核,一个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查,一个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所以考试一定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它没有过错。不能混淆概念,我们反对应试教育就等于反对应试。

    假如我是自学,那么我学了某一门课,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我想要找到有门有关这门课的一些试题,来检验自己学得究竟怎么样,这很自然很正常,它本身也是教学的一个环节。通过考试,我们的学生会提高,会找到自己学以往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把它改变,这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没有错误的。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由核心目标来引领应试的一个叫择校。比方说我们是不是要选择小学,小学毕业可能是小初升初,小升初是不是要择校?择校的时候,一个想要到一个所谓资源更好的小学初中去读书的孩子,一定要经受考试。在小学阶段应试已经是一个基本目标了。到了初中更简单,为了中考学习的考试的成绩,中考之后进入高中,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应试的目标,为了什么?高考。这个问题就来了。

    我反对的绝不是教育中有应试这个环节,我反对的是把教育转变为应试训练,所以我用这个概念,当教育转变为应试训练的时候,它就是异化的了,而且是全面的异化,为什么说全面的异化?我们想一想小学有各门课程,有知识类的文化教育文化类的课程,也会有艺术类的体育类的等等是吧?

    当艺术类的考试牵涉到我们升学的时候,这门课也开始应试了。你学音乐最后是为了应试,如果说体育的课程成绩关系到你中考升学和高考升学,它立刻也应试化了。据说书法以后也要应试,那么就专门的书法训练也要来了,钢琴要考级是吧?考到十级,教育终于变成应试训练,全面的异化,这异化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成了被训练的考试机器。

    这个病症我们今天全感受到了,由于基础教育异化为应试训练,产生了三重结果,也就是三重异化,当教育异化为应试训练之后,有三重结果来了。

    第一重就是教师角色的异化。

    我们的教师终于成了应试教练。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他扮演了一个应试训练的教练,这意味着什么?我就想起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第三个快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汉语当中教育这个词就来自孟子这句话,所以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应当是欢乐的、快乐的。想一想,当一个教师异化为应试教练的时候,何乐之有?再想想佛教,佛教说我们修行是为了度。度叫波罗蜜多,度到彼岸有几种度法,其中一种做法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布施,就是用钱财帮助别人;第二种叫法布施,讲学问,讲道理,给别人听,提高他人的觉悟,或者教一门学科或者教一门手艺,让别人有终身谋生的本事,这就叫法布施。

    想一想教师是怎样的社会角色,他这一辈子不用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的。他每天在学校里做教师的时候,他天天在法布施,将来一定得福报的,当然是下辈子开始。佛讲三世因果,你这辈子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法布施,这辈子眼看你富贵没有是吧?下辈子一定得富贵的,那叫福报来了。所以这辈子好好干,你不用怀疑自己的人生意义的。

    我王德峰有资格说这句话,我就是几十年在高校任教的教师。我们每每要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是吧?现在年轻人都在讨论人生有意义吗?后来觉得人生没意义。我说我还是有意义的,因为我看到了年轻人在教室里面讨论哲学。他们从我的课堂上得到了收获,这不就是我的人生意义?那么有的同学就问你这个意义究竟该怎么表达?我说法布施。还有一种叫无畏布施,帮助别人解脱恐惧。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是不是恐惧了?这时谁来对他无畏布施?医生。医生也是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一生也不用怀疑自己这一辈子的意义。人生意义不用怀疑,天天在证明。我天天在救死扶伤,我天天在做无畏布施。

    但是今天中国社会偏偏这两个职业的从业人员感到痛苦万分,这真是的,现在教师不容易的。我以前一直主张我的朋友,我的孩子将来学医,最大的好处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我搞哲学的经常要问我搞哲学究竟有意义吗?这是很痛苦的哲学问题。但医生不需要面对哲学问题的,他天天在救死扶伤。那么就有我的中学同学接受了我这个观点,他的孩子也终于考进了医学院,医学院毕业以后在医院里做了两年医生,马上跳槽了。我说怎么会这样?他说医生不能做,我说为什么不能做?他说有三个不利:第一人辛苦,第二责任大,第三成名晚。现在,教育和医生这两种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在今天扭曲成这个样子,医疗的事情不是我今天的话题,还是回到教育上来说话,当教师异化为应试教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以另外一种标准被考核了。

    看看我们今天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是怎么评价每一个教师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

    其实标准只有一个,你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如何,你的那些班级在年级里面排名如何,在整个区里面又排名如何,最后中考的时候或者高考的时候,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名牌大学的升学率,这是最终的硬指标,于是得出的结论分数是硬道理。每一个教师都要被KPI的。他们也是被考核的,我们对教师的能力和他的教学成果的整个评价体系变掉了,我们不讨论你是以怎样的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

    你作为数学老师或者作为化学老师,当学生听你的课的时候,整个班上的人不管成绩不好还是不好,都非常喜欢这门学科,就是你教学的最高的最大的成功,而不是他们最后考试成绩。

    假如一个教师他带数学的课,或者他带的是物理学或者化学的课,他的班级里的学生期末考试名列前茅,但这个班上的学生普遍地就不喜欢数学课,或者就不喜欢物理课化学课,这个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失败的。

    我在复旦任教那么多年,我后来才知道考进复旦确实不容易,我们面对那些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终于发现那些以极高的分数考入复旦的大多数学生是厌学的,你说这样的基础教育成功了吗?

    还有一个概念听说过吗?叫小镇做题家。我说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太妙了。他们为参加高考所做的训练是全面的、彻底的、严酷的,他们千锤百炼可以称为“家”了,叫做题家,然后终于进了高校了。

    我们跟他们打交道了,发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来到高校学习读书,跟他们在高中阶段是一模一样,等待被喂食。但是高校的老师从不喂食的,讲完课屁股一拍就走的。那么我们等待的是他来向我们提问题,这叫觅食,他们听课从不提问题,我们教什么他们记什么,考完试再还给我们。

    他们是被喂大的,从来没有觅食过,这是我们高校的教师最深切的感受。

    所以我们在讲大学的课程的时候,他们的知识点也记得很清楚,但是若我们出一道大题目,这道题目要求把若干个知识点关联起来讨论一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思考的线索,这条线索他们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被作为考试机器训练了一遍,因为教师的考核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分数是硬道理,没有别的。这样的教师哪里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君子的欢乐?还有在佛学的意识当中感到自己法布施的自豪都没有了。这就是教师角色的异化。

    二家长角色的异化。

    教师成了应试教练,家长自然成了应试学习的陪练者和监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家长的处境。假如我的孩子很小,在读初中或者高中叫我去陪练,我发现自己能力不够了。这些题目我也做不了。怎么会那么多奇怪的题目?制造那么多陷阱。如果让我来做这些题目,我肯定最先跳进陷进去了。这样的家长痛苦万分,那么没办法,请家教吧。找专门陪练的人来代替自己,然后自己做个监督者,这就是家长的实际处境,那么现在最讨厌还有互联网,互联网就有一个家长群,那么班主任老师就在群里开始向家长布置任务。这没办法的,那么这样家长跟学校的关系就异化了。我们家长跟学校的关系以前是伦理信任关系。今天家长跟学校的关系律责任关系。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家长跟学校的关系,终于成了法律层面上的责任关系。

    学校现在高度防备着家长,家长随时准备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跟学校战斗。这已经不正常了。就像我一开始讲的,我父母跟我当时的班主任的关系,那就是伦理的信任关系,对教师的尊重是从内心出发的,没话好讲的。孩子要是有任何缺点,你尽管批评,就靠你老师了。我把孩子送到了一个文明的机构了,他才文明。三字经怎么讲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孩子你不帮他创造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父亲的责任,那么送到教学机构里,责任就是老师的。

    中国人认为自己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因为这里边有个亲情牵扯在其中,所以中国人有一个原则叫易子而教,我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的。大多数父母都如此的,除非有少数父母头脑特别清楚,情感和理智结合的好,像我是结合不好的。

    当时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动不动发火了,然后他叫我看《成长的烦恼》,让我去学习。所以中国人知道大多数都不行的,所以一条原则叫易子而教。你把孩子交给别人来教,别人把孩子交给你来教,这是最好的。

    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有他的道德境界的,有他的人伦理标准的,基本上就是信任。这种信任来自什么呢?对中国人对教育的基本信念美,所以中国老师难做,爱生如子。

    我后来不大敢带博士生硕士生,为什么?因为我们带着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毕业了以后,还有一件事情不好做,那就是找工作。如果我带着博士生或者硕士生工作找不到,我晚上睡不着觉的,这是中国师生关系,它是充分伦理的。

    第三个异化是学生角色的异化。

    学生成了应试机器了,那么这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作为人,它就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在孩提时代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感受到文明给予我们的生活,对于自然界的自由我们都感受到了,所以我们每个人有一个大脑,有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学习本是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来的期待,这是最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教育以应试为它的核心目标的时候,终于学习变成了令人痛苦的事情。学生角色的异化,他不再把学习看成是自己内精神内在的需求。

    我们千万别小看了孩子,哪怕是幼儿园的孩子,他的童心是在的,我们一定要搞明白教育是件什么事情,老师跟学生见面是件什么事情。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精神,而老师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精神,教学活动就是这两种精神的相遇和对话,千万别把我们的孩子当成是空洞的容器,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等待我们教师把东西塞进去填装进去,搞错了,没有一个人是空洞的容器。

    我们还能回顾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孩提时代,我们曾经有许多的问题向父母提出来,基本上他们回答不了,因为儿童提的问题基本上具有哲学的性质,他们对付不了的。我们的好奇心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受要求,我们追根究底的追问,这一切,还有我们的童心带给我们的想象力,超出成人的想象范围了。这一切我们都曾经有过,后来都消失了,被谁弄的没了?现在这个学校。教育终于变成一种苦役,学校像监狱一般避之唯恐不及,这就是学生教育教学生角色的异化。

    好,我们稍作休息。

    好,各位,我们继续。我们刚才讨论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异化。基础教育异化为应试训练,这种异化导致了三层的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教师角色的异化,教师异化为应试教练。第二个结果就是家长角色的异化,家长异化为应试训练的陪练者和孩子应试学习的监督者。同时异化了家长跟学校之间的关系,从伦理上的信任关系转变为法律上的责任关系,这是今天的家长和学校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每每出现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第三个异化就是学生角色的异化。学习本是每一个人作为精神存在,自然有精神需要。人类的后代的成长要比动物的成长花费的时间更多。因为它进入文明,每一种动物也对它自己的后代要进行训练,它如何谋生,如何觅食,这时间很短。但人他的成长过程要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是精神的成长,而精神的成长就是更好的进入一种文明中。同情地领会这个文明的成果,并且能够为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新贡献。这是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所以,学生本是正在成长中的精神,在学校里遇到了比较成熟的精神——老师。两种精神的相遇。教育切勿把学生看成是空洞的容器,让我们把什么东西塞进去。我们每每说要塑造学生,学生是我们能塑造的吗?这是用词不当,我们能培养,培养的前提是他有潜质,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你把我王德峰打死了,也不可能把我训练成刘翔。你把我王德峰如何训练,都不可能成为能工巧匠。你知道我小时候,我父母看我干活的时候就看不下去了,终于说了一句话,说你的手指被胶水粘住了。但是我上语法课、逻辑课,思路就特别清楚,这没办法的啊。所以绝不能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词典里面出现差生这个词汇。这个词的产生来自哪里?来自你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知识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不对。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每个人的天赋一旦被发现,就要给他发挥的条件,他应当学一点数学,刘翔也应当学数学,这叫基础文明,这是必须有的。但是你千万别指望把刘翔培养为数学家。要承认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这些原则不能忘记的。所以学生的角色的异义化,被一个统一的标准训练为应试机器,这是很严重的,其后果非常的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厌学乃至厌世。儿童青少年是处于人生的这一段,他们憧憬未来,他们热爱生活。我小时候,昨天晚上还被我父亲冤枉打了我一下,我很难过。第二天早晨醒过来,这些事全忘了,想着到学校里今天又有音乐课了,我就觉得这一天一定会很开心。昨天被父亲冤枉的那件事情早丢到爪哇国里去了。我们孩提时代是不是这样的?打我一下也没关系的,明天太阳照样升起来。今天有些孩子,那么小,就患有心理疾患,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发病率。现在我远远超出正常范围了。好,讲了这一点之后,我们继续来讨论。

    三、中国当代当前基础教育的病症的及其根源

    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它本应当是社会公共资源,应当全体社会成员都平等共享。我们曾经非常贫穷,我们中国解放之初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是非常薄弱的,许多孩子长大了就是文盲。建国最初的几十年做了巨大的努力。那些乡村教师不断地作为模范来表扬,就是我们把基础教育的资源分布到农村去了,到山区去了。我们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做到了这一点。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当然还有部分贫穷的地区缺乏基础教育的资源。所以又有许多人创办希望小学、希望中学填补资源的空缺。基础教育资源的空缺这件事基本上不是今天的大问题的啊。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今天的基础教育资源成了什么社会阶层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成了一个资源竞争的战场。今天的现状是这样的。在城市中的基础教育,我指的是小学、初中、高中,这个基础教育成了由家长和学校主导的下一代竞争,竞争他们未来的社会地位。你必须是大学毕业,最好是名牌大学毕业。你将来长大之后,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你会取得更高的地位,这叫社会地位的竞争。而基础教育成了这个战场。这场竞争的展开方式是全面的经济竞争,也就是家长的经济能力的竞争。权力竞争。你若没钱,你得有权,你钱也没有,钱也没有人脉。经济竞争,权力竞争,人脉竞争。卷入竞争的就是三方,一家长、二学校、三学生,学生也必须进入竞争。家长为你创造了所有的条件,你在考试的时候通过。你得有某些个人的硬条件放进去,加上人脉,或者加上权利,或者加上金钱,三方面都卷入竞争。竞争会有胜出者,也会有失败者。其实无论是胜出者,胜出者还是失败者,其实最后都是受害者。竞争的胜出者也是受害者,都违心。他们付出了什么代价。就是下一代的人格扭曲。读书求学终于变成了一个未来社会地位的竞争手段。终于到大学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不能怪他们,他们从小就是这么成长的。在这个战场上,他们的父母首先经受了考验,然后他们自己也经受了考验。考取北大、考取复旦、考取清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未来的财富和地位。真的热爱学问吗?没有。还有多少人会成为未来学问的种子呢?我们真正的学问后期会有人吗?这些问题都是不得不问的。基础教育资源是一个国家全民共享的资源,平等地享有,一定要重建这个正义。怎么重建?我们第三部分再讨论,先把现状讲讲清楚,虽然这个现状低于批判的水平,但还得讲一讲。现在讨论根源吧。

    我们这个讲座一开始就说明了一定要追根溯源,不追根溯源就达不到未来的正本清源。我们追问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种种病症、严重病症的根源有两条。

    第一条,就业指挥棒。

    有的人追问到高考指挥棒那里就结束了。全部的罪恶在于高考指挥棒。我们把这个指挥棒拿掉不就好了吗?取消全国统一高考,你敢拿掉吗?全国统一高考是中国当下中国老百姓最后一次社会公正的机会,各位同意吗?高考指挥棒是拿不掉的,要追问的是高考指挥棒背后的指挥棒,那个真正的指挥棒,就业指挥棒。这个就业指挥棒来自哪里?来自中国当下社会职业体系的等级化。我们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在我们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当中,我们整个中国社会的职业体系越来越多元化了。新职业层出不穷,职业体系越来越丰富、多样化,这是好事情啊,是现代化进程的非常重要的标志。但问题出在哪里?它同时是个什么等级化过程。有的职业备受推崇,你的孩子将来进入这个职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有的职业是下贱的,低贱的,谁都不愿意让这个孩子进入自己的职业。大学老师也一样。我跟我的复旦的同事讨论问题,他也是教授,我也是教授。我问他一个问题,我们讨论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总统病症根源在哪里?我问他,他说中国人的观念有问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说不,当初是这样,当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读书可以做官。科举决定嘛。今天没这件事。那他说根源是什么?我就反问他一个问题,你我都是大学教授。我问你一个问题,当你的儿子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的的时候,你怎么想你的儿子,你能接受吗?当你的女儿在餐厅里面端盘子的时候,你能接受吗?他被我这个提问问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实事求是讲,我们都不能接受。这个社会的不正常,我们已经看到了。其实每一种职业都应该有他的尊严吧。那我们不能接受,这就是职业体系的等级化,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病症的根源之一。社会职业体系服从了经济增长的需要而成为一个等级体系。我们市场经济搞到今天四十多年,市场经济还在进步,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我相信我们这个民族会加以解决的。在未来的努力当中,将来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把职业区分的等级如此分明的。每一种职业都有他的尊严和他的高尚的地方,就是个健康的民族。

    第二个根源,教育的产业化。

    基础教育的产业化导致基础教育资源严重的不均衡。好多年前,我在复旦哲学学院,当时选举杨浦区人大代表,我就积极参加了。因为我当时最高的政治理想就是被选为杨浦区人大代表。因为如果我被选为杨浦区人大代表,我就有几个关于教育的提案要提出来。所以我跟哲学学院的老师们讲,你们一定要投我的票。他们说为什么一定要投你的票呢?我说我若被选为杨浦区人大代表,我将有关教育的三个提案:第一,在整个杨浦区取消一切重点高中;第二,对整个杨浦区的中小学课程做大幅度的调整,大比例地增加艺术类课程;第三,在整个杨浦区取消一切双语幼儿园。他们一致同意。所以我这个关于三个提案的说法就传到外系去了。第二轮,第二轮各个院系都投我票,我票数极高,眼看大有希望。第三轮,我被协商掉的,因为第三轮它不投票的,要协商。那么我要问我原因在哪里?有人问我,你是不是无知少女?我说什么叫无知少女?无。就是无党派人士,你是的。知就是识知识分子,你也是。但少数民族你是吗?不是。妇女同志你是吗?我说更不是。所以我们讲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病症的根源,先找到他,凭什么有重点高中非重点高中?重点为什么要择校?现在有个概念叫学区房,是吧?什么叫学区房啊。你在这里买房子很重要,这里划地段的话,有几所很好的学校,按地段入学就可以进去。所以这个学区房的房价是不是特别高?这都是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带来的。我告诉各位,我是上海市培明中学的学生。实际上当时上海市各个中学其实都一样,没什么差别的。其中有非常优秀的老师,也有教学上比较差的老师,都没有必要择校,这就对了。某些社会生活的领域是不能进入市场经济的。我坚信这一点。尤其是基础教育,他本应当是全民共享的,他跟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没关系,你能把基础教育卷入资本运动让他变成产业吗?不可以的。因为这么做了,于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严重不足的带来择校和中考、高考的巨大竞争。就这么回事。教育的产业化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引发家庭之间的阶层竞争,这是当下的严重的现实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我们讲了今天教育的今天还得讲讲可能的未来啊。

    四、我们正处在基础教育返本开新的变革的前夜

    这个部分的标题表达的是我的信心,我们已经处在巨大变革的前沿了,各位信不信。基础教育的现状造成带来的普遍的痛苦,使得基础教育的变革成为社会客观进程的必然,也是民心所向。所以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承受基础教育的当前状况了。我们得救救孩子。救孩子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看你的本事,马上送出去学习读书,这属于逃亡,没办法,我完全能理解他们。有的初中就在国外读书了,但结果是很悲惨的,要么年轻的父母空巢了,要么年轻的夫妻分居两地了,其中一位去陪读了,代价是很大的。当然还是为了救孩子,中国人为下一代什么事情什么牺牲都能做做的。有的为什么留守在国内?想办法继续挣钱,源源不断输送给国外。这是一种救孩子的方法。还有一种救,我们全体一起来救。这是我们的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所以我相信这种变革是一定会到来的。我们处于这种变革的前夜,因为普遍的不能忍受的痛苦带来了这种改革的必然。那么变革的性质是什么?四个字,返本开新。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哲学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诗歌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教育的民族。基础教育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请注意我这个表达,基础教育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和过渡途径、过渡手段,它自身具有独立的价值。不要把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看成是未来通向一个更好的高校的路途,它自身有独立的价值,它应当充分实现。那么基础教育的支撑,独立的价值来自什么?来自儿童少年这一个生命阶段本有的特征。这些生命阶段我们在座的都经历过。我们曾经是儿童,我们曾经是青少年。我们在自己曾经的这个生命阶段上,我们能否实现我们这个生命阶段本应当实现的特征和价值?我念一段王阳明《训蒙大意》中的一段话,也就是儿童少年教育的大纲: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这是王阳明对我们的童年和少年这个生命阶段的特征的非常好的描述。根据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这个生命阶段的特征,基础教育自身的独立价值是什么?是启发培养儿童少年,让他成其为人。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空洞的,他在学习文明,并使其在对人类文明基础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同情的领会文明的成果,形成对文明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生理想。基础教育不是过渡,不是通向未来进入名牌大学的途径,它自身的独立价值是我们的生命当中最宝贵的一段。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经常会回顾自己的小学、中学时代,这是一辈子忘不了的,我们在梦中也会回去的。我最感谢的老师绝不是大学老师,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和中学的那一位班主任。我们同学聚会最有意义的就是我们中学同学的聚会。我们曾经向往过的生活,虽然我们没得到。我们曾经有过的青春的热情,生命的理想,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起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精神是长不大的。我们的家园,精神家园就在中学阶段,从小学到中学,每个人都一样的。所以这个阶段的教育多么重要,我们遇到怎样的老师,我们遇到怎样的父母,多么重要,这就是返本。中国基础教育要回归他的本来宗旨,这叫返本,然后在返本的基础上要开新,关键是如何开出新的局面来。这开出新的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除弊,要去除弊端。

    第一,取消中考。

    没有任何理由,听说高中的考取率是55%,我认为这个现在是不能接受的,我们的下一代要经过完整的高中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国力已经增强了吧,我们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建设成果应该能做到这件事了吧?应该不应该把义务教育从九年制推广到高中阶段,让我们的孩子这么年幼的时候就为中考奋斗,这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全面终结基础教育产业化,实现教育资源全社会均衡分布。

    其中包含什么?取消重点高中。高中凭什么有团队,现在有些高中还成了集团,教育集团,是吧。我不是人大代表。我相信人大代表会有跟我想法比较一致的,我们期待这两个弊端都应该取消。教育资源均衡化有个重要的前提,

    第一是每一个学校没有高低优劣。

    每一个学校的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由法律规定,应该达到中产阶级平均水准,否则我们就对不起教师。法定的教师工资生活水准,在任何经济情况下,经济繁荣的时候,或者经济比较衰竭的时候,他们的收入到不会受任何影响。教育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医生,还尊重谁?真的不能口上说,不能空说。医生的收入也应当法律规定。医生为什么就不能买别墅?没有什么理由。为什么医生就没有发财的资格?为什么教师就没有发财的资格?我也不信。有部电影叫《人到中年》,那个医生多么辛苦啊!邓小平看过这部电影后,马上就要求财政部解决医生待遇问题。

    第二,办教育要实际的来看,不要天天说漂亮的话。

    要立法,然后教育退出市场。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个弊端。这要论道不是论器论形,在制度上做一些变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个,我们必须承认市场经济不断带来产业的结构的调整。

    我们中国的高校是不是可以分两类,A类高校和B类高校。A类高校就是专业技能型高校。B类高校就是学术研究型高校。我们必须承认高校有两种责任。一种责任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术和生理的事业所在的地方。还有一个高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第二类高校承担着我们民族的学术事业。无论是文科的学术,文史哲,还是基础理论,基础物理,理论物理,理论化学,纯数学,这些都不会带来任何专利,没有任何实际效益的。但是我们民族需要有思想,需要有基础学科,而不光是有应用学科。做这种分类就表明什么呢?

    第一,我认为我们所有的年轻的一代,儿童、少年、青少年都应当完成高中教育。

    第二高,高中毕业以后,他们考哪一种高校,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做选择,每一个方向由他自己决定。

    一个专业技能型的高校,他有选材的标准,学术研究型的高校也有他选材的标准,选择生源的标准。什么是优秀的学生,那里面的标准里面彼此之间没有高低贵贱。这样呢,我们在高中毕业后自然分流。所谓专业技能型高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职业培训,职业职校、高等职业学校。其实他应该拥有大学毕业的文凭,必须承认他,他是大学学历,不要做歧视性的分类。怎么现在大专完了以后还有专升本,多此一举。本科毕业以后,就为就业要提供两个相应的方案:A类专业技能型高校的学生的就业,实行产学一体化方案。就是根据产业要求,安排学习内容、学习的课程。这样自然地把专业技能型高校中学生的就业预先都安排好了。那些相关产业的企业跟相关专业的高校挂钩,这个方案做好,毕业了以后自然去工作。你学的是计算机就是计算机,你学的电子工程就是电子工程,你学的是生物工程,就是生物工程。教育部门要参与这个方案的制定。现在的情况是什么。那么多大学毕业生,他学的专业跟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对应啊,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后一类学术研究型高校,他的就业应该实行学研一体化。读了研究型大学,你自然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你喜欢研究物理,你喜欢研究数学,还有某某特别喜欢研究哲学都可以。将来这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相关的高校的职位将来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的招生名额。学哲学不需要那么多人,有那么几个就可以了。那么你要考,难不难。难了。孩子可以自豪地告诉他的家长的朋友们,我考上复旦哲学系了。我这叫纸上谈兵,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如果真的做到的话,在这个基础上在逐步实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全民普及。高等教育为什么不能全民普及?我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多好的事,对吧?以后你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另当别论。反正你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你曾经研究过你那么专业的技能,有一些创造性的突破,你曾经研究过那么多理论,那么多学问,有许多新的思路。这样,这个民族才是一个创新的民族。我们要把未来描写得足够的幸福美好。为什么呢?因为教育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主义的事业。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教育是为未来奋斗,未来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走向怎样的未来,谁想的最多,教育工作者想的最多,就像我们的家长想的最多。我们的孩子应该有这样的未来。我们这个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因为他是为未来奋斗的,为未来奋斗就是为理想奋斗,这就是教育。教育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要还我们下一代一个健康、快乐、向上的童年和少年,这也就是还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光明的、赋予希望的未来。

  • 王德峰2021年讲座合集

    王德峰2021年讲座合集

    王德峰2021年讲座合集

    问:您曾把哲学在当代的主题概括为“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如何理解?

    王德峰:要寻找家园就表明当代人无家可归。作出当代人无家可归这个对当代文明状况的判断,是因为看到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式是资本的运作和资本的增殖,这是很多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资本本身不包括精神内涵,在资本的增殖当中,人们也无法安心立命,因为它是个数量的目标,并且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慢了,就会被别的资本吞掉,于是就把当代人卷入了一个无穷尽的“竞比”的漩涡。在这样的漩涡中,很多人正在失去对故园的记忆。如果尚未失去对故园的记忆,那么还有乡愁;假如失去了这份记忆,那么连乡愁也就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寻找家园了。哲学还在,就表明乡愁还在。在资本和技术的时代,根基是虚无主义,每个个体在此时代中,都无法摆脱这个时代的基本病症。不是说绝对没有逃脱的个体,但比较少见,那需要巨大的勇气。

    问:可以把“寻找家园”理解为“寻找心灵的慰籍”么?

    王德峰:哲学与心理学不同,心理学也许会教某些方法,教人暂时舒缓心灵的伤痛,但哲学是直面痛苦的,并且要诊断痛苦的根源,因为她是真理的事业,而不是缓和我们烦恼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把“寻找家园”理解为“寻找心灵的慰籍”,太表象了。哲学的智慧,对现代人的意义,显然更深远。

    资本诞生在欧洲,按照它的本性,要征服世界,因此要把全世界人类的需要都看成是它的市场,把整个地球的资源都看是它增殖的材料,因此,它一定要越过欧洲的疆界,带来资本征服世界的过程,世界历史就这样形成了。今天看得很清楚的就是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西方经济模式的全球化,这样一种状况,表明诞生于欧洲的资本,似乎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前面谈到当代人无家可归,欧洲人最先感受到这种无家可归,这正是尼采、海德格尔最初的感受。因此,哲学的智慧对现代人的意义,是寻找文明的出路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以接受资本和技术为前提,然后来抚慰心灵;是怎么寻找一种扬弃资本的道路,以及对技术采取一种自由态度的问题,而不是被资本和技术支配。

    问:您曾经谈到,“五四”以来近百年,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西方哲学以及西方现成的制度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真理不能向外面求。您觉得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找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家园”?

    王德峰:现代化过程中,有人主张完全彻底地向西方学,但终究成不了西方人,可他们还是坚持认为西方文明的价值目标是我们未来的趋向。求而不能得之,但仍在求,这叫“失恋”。摆脱这种“失恋”的痛苦,要靠重新恢复我们的文化自觉,因为西方文明不是我们的恋人。

    寻找属于我们民族的“家园”,当然应该求助于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智慧,不过,有一个中国传统哲学“返本开新”的问题。这个话题说起来很大,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言说方式。人以语言之家为家。为什么我们吃麦当劳、肯德基,看好莱坞大片,西装革履,但我们还是中国人?根源在语言。任何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经验,都是通过语言的经验获得的。我们在语言中获得了对世界的基本理解,也获得了我们基本的生命情感和基本的人生态度。

    我们今天的小孩子读书,你给他们什么文字?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大文豪的作品,而不是欧式的汉语。比如《红楼梦》,虽然不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我们中国人知道,《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无可置疑,围绕《红楼梦》甚至产生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叫“红学”。红楼梦是我们不断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的富矿,而曹雪芹可说是“中国的尼采”。

    问: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典著作的阅读确实面临尴尬,现在书店充斥的都是一些教人们所谓“成功学”的书。

    王德峰:这些书是很不好的,是在毒害下一代,教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不知道平静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无度的人,教人没有敬畏、无限肯定自己,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么?一些“成功宝典”类的书籍,请商界领袖谈成功经验,年轻人趋之若鹜。人做自己该做到事情,做好了,人生一样精彩。

    问:您曾说,“马克思的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是相通的”。为什么这么说?

    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了哲学革命,扬弃欧洲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柏拉图主义哲学的传统中走了出来。柏拉图主义就是理念论,强调用理性来把握世界,把感性贬低,马克思正好是倒过来的。马克思认为这个世界是感性活动的世界,而中国哲学是从来不把感性和理性二分的,中国哲学讲的真理,都是生活中的真理,马克思的哲学讲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理。马克思的哲学要揭示的,就是民众的生活实践本身所包含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用理性去规范民众的生活实践,在这点上,马克思的哲学和中国哲学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记:谈中国哲学还好,可现在一谈到马克思,总有人觉得过时了。

    王德峰:教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确实是过时了。正是由于教条式的理解和教育,才导致年轻一代对马克思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全世界真懂马克思的人并不多,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总是远远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不去阅读马克思的学说,将永远是一个错误,但马克思的思想学说要为世人掌握,需要好几个世代。很可惜的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讲,你们要感到光荣和骄傲,因为在现今的西方哲学领域当中,有哪一个哲学家可以和马克思相比呢?你们学的是最高的也是最难的,你们将在马克思的哲学这所伟大的学校里获得远远超越一般人的修养。

    问:怎样才能在与中国传统的接续中真正读懂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从而提高我们的哲学修养?

    王德峰: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读懂马克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现在那些马克思学说的真正阐发者,那些真正批判资本主义的,在一些大学里往往是比较孤独的,很多学者写的书都是在歪曲马克思的学说。年轻的一代走近马克思,可以在生活的体会当中读马克思的原著,不要害怕艰难,因为像马克思的《资本论》,其实是写给德国工人阶级看的。马克思自己讲,如果德国的工人读《资本论》能够有所收获,那是给予他的劳动的最大报酬。所以,年轻的一代如果觉得想要理解资本的世界,最好的书就是《资本论》,当然还包括《共产党宣言》这部不朽的文献。

    课程目录:
    王德峰讲座:中国智慧与当代社会(2021.10.21)上海盈科律师大厦复旦校友会
    王德峰:解读《坛经》(全87讲,文稿屏录版42节)
    王德峰 中国智慧和当代人生(龙华寺)2021.10.26
    王德峰 命运与修行 (上海英才学院)2021.11.5
    本科课程-2018-美学与艺术哲学基础(不全)(周四上课,16周)180405录音
    哲学教授王德峰对话商界名流-财富与人生2019.5.20.mp4
    与“哲学王子”王德峰对话:中医的生命境界(君和堂10周年活动第一期)2021.10.13.mp4
    王德峰教授:心之发现及其中西哲学(2022.1.17)广鉴学院.mp4
    王德峰:哲学是智慧和真理.jpg
    王德峰 对于“出圈”走红自己并不感冒,他比较担心的是网上流传的那些视频会误导大家,“哲学不是心灵鸡汤,哲学是刚需。”(2021年6月新民晚报采访).mp4
    王德峰 读大学的学习方法.mp4
    王德峰 禅宗的智慧(2021年8月小城大讲堂).mp4
    《坛经》讲读2016(全87讲)by王德峰.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兼谈费尔巴哈提纲》(王德峰2016).pdf
    20210827 听复旦哲学王子讲创业人文必修课——阳明心学 传习录.mp4

  • 王德峰中国古代命理学要义

    王德峰中国古代命理学要义

    王德峰中国古代命理学要义

    中国古代命理学要义 视频+ 中国古代命理学要义doc

     人生重大的选择来自于对命运的感受,而不是对知识的了解。

    看王德峰教授《中国古代命理学要义》讲座视频,感慨良多。

    王德峰教授说自己接触中国古代算命术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他提到了三本书:《中国古代算命术》、《穷通宝鉴》和《三命通汇》。

    差不多与他同时,我买了《中国古代算命术》和《穷通宝鉴》。他在上海,他是复旦大学教师,他认识给《中国古代算命术》作序的张荣华先生(我买过张先生的《中国古代民间方术》),通过张先生的引荐,拜访了该书的作者——华东政法的洪丕谟先生。他带着三个疑问去挑战洪先生,洪先生推荐了几本书让他自学算命术,实践出真知,你学哲学的,智商这么高,不妨亲自验证。

    他从此深入其中,深信不疑。

    我在长江边的小城,独学而无友,没有高人指点,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是资源的差距、圈子的差距,更是悟性的差距。—

    视频中,他讲了很多基础入门知识,怎么排八字、怎么起大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有一点存疑,他说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是当天的子时,十二点到次日凌晨一点是第二天的子时。这个说法,我闻所未闻,不知出处。

    他讲“看八字就是看用神”,以用神来断大运流年休咎。他讲“八字要活看”,看多了自然有感觉,是强是弱,是燥是润。这些话以前我都听过,但听他娓娓道来,依然获益匪浅。

    他拿自己的八字举例,特别好。

    他说八字带文昌,考试运特别好,考的都会,猜的都对,一举考上复旦哲学系。这是脱离五行讲神煞,不够严谨,文昌也要结合格局大运流年。

    他一开场,就抛出了力与命的话题,在白板上写下了“信力不信命”五个字。

    这确是当下中国鸡娃党从未反思的深层共识,但是我们也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信命不信力”,一个形而上学命题的反命题,依然是形而上学命题。

    他拿自己举例,自己读了复旦,本来期待儿子考个北大,结果儿子勉强考了个二本。弄堂里天天打麻将的下岗工人,学校开家长会都不去,儿子成绩年级第三。

    极端个案,不足以抽象出一般性结论。如果一切都是命运,那算命的意义何在?

    古人有所谓“指点迷途君子,解脱久困英雄”之说。他认为学习命理学的好处是懂得“趋避”。比如八字不适合去南方,就不要去,去了也是浪费精力徒耗钱财;八字喜水忌火,就不要做餐饮业,但是可以卖水产。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运动也是从八字里可以看出来的,他还举了毛爷爷爱游泳的例子。

    家人曾经替我算命,说我宜东南,忌西北。我读大学去了西方,几次考试想考去北方,都违反了“趋避”的要求。我作出这样的选择,是性格所致,还是命中注定?按照王教授的观点,一个人的性情,八字中也是能看出来的。这又回到了决定论的问题:如果一切都是注定,那算命有什么用?

    如果非要在他的体系中找一个答案,根据他的原话,算命能看出一个人的十之六七,也就是说还有十之三四是他看不出来的,这十之三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能够努力的部分?“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中的“勤”?

    按照西方学者总结的种种决定论,也说得通。一个人的基因、家庭、童年、阶层都不是自己能选择的,正如王教授讲的,生在高干家庭和普通家庭,人生可能性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把命理解为不可选择的一切,把力理解为个人的自由选择,那么我们在给自己和孩子设定人生目标时,首先要承认种种条件的限制。

    安吉丽娜朱莉割了乳房又割了卵巢,因为她的家族有这方面的病史。很多疾病是有遗传性的。没有人会质疑遗传因素的科学性,但是对八字的科学性,我们依然可以保持怀疑,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判断人的各种信息,这个干支和五行生克的依据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能够让人信服的解释。

    算命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文化”,它的生命力并不输于儒家伦理这样的“阳文化”。当下对于传统文化的官方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化”,我认为,这个立场是比较稳的,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在育儿或鸡娃中,承认自己和孩子先后天的各种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才不会心梗脑梗甚至把孩子扔到火车站地铁站。

    我在硕士论文的致谢中,引用了梁任公的诗“万事祸为福所依,百年力与命相持”。当时我考博失败,引用这句诗是为了自励自警。今天重新玩味这两句诗,感觉自是不同。

    诚如王教授所言:人生重大的选择来自于对命运的感受,而不是对知识的了解。

    十年前,我听过王教授的传说,他的一位同事进手术室前,王教授冲过去握着他的手大声说,我替你算过了,你这波大运好得很,不会有问题的。结果同事真的平安出来了,还担任了院领导。讲座视频中,他也讲了这段往事,看来是真有其事,医生原本怀疑是癌症复发,进了手术室打开一看,只是肠粘连。

    他还讲了挑出生时辰的亲身经历,他是反对为孩子挑出生时辰的。有的人不甘心,非要找人挑一个,结果要么提前羊水破了,要么遇到急诊错过了。按照他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按照挑好的时辰剖腹产成功的例子,那只能说明这孩子命中注定就是这个八字。这个说法有套套逻辑之嫌,无法证伪。

    这方面的例子我也听过不少,找人挑了时辰,结果自己能力不够,孩子没能在挑选的时辰出生;也有挑了时辰,结果提前两周羊水破了的;当然还有更让人无语的,为了好时辰,外婆让产妇把孩子憋回去差点出人命的。

    妇产科的医生遇到这种家属,最好把王教授的视频放给他们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说的,给孩子挑时辰是没用的,该是什么时辰就是什么时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最好是在孕妇教育的时候就把这一块内容加上,让孕妇和家属都好好学习,那真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 王德峰哲学导论pdf+讲座MP3

    王德峰哲学导论pdf+讲座MP3

    王德峰哲学导论pdf+讲座MP3

    中国传统哲学中谈天道与性命的方面较多,天道方面约略相信当于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性命方面约略相当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价值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相当于西方认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而言则较少。这本《哲学导论》将分五篇,对每一篇的内容都做了详细讲解。

    《哲学导论》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共分五篇:绪论、哲学的诞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先验哲学、历史哲学。《哲学导论》更注重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注重哲学同人生的关联,对以往哲学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去僵化、海涩、玄奥之弊,有清新、流畅、贴近人生之感,是哲学教材改革的一个示范。在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所成就的分门别类的学问中,哲学总是戴着神秘的面纱。然而,正是在哲学家的自我怀疑中,我们看到哲学因其最深刻的诚挚而拥有的高贵。哲学家在他有可能向众人解释何谓哲学之前,已经无数次地拿这个问题考问了自己。

    长时间以来看了不少哲学的入门读物,导论概说的好几种,却没有真正的触动,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下去,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几讲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 哲学导论 的视频,透过模糊不清的影像却被深深地吸引,其人有一种思想者的态度,又颇具为人师者的激情,于是下载了音频装在mp3里来来回回地听,开启与共鸣随处可见,逼迫你要付诸于文字,妄想雕刻深度描摹线索。

    《哲学导论》是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公选课之一,场场爆满。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注重哲学思想境界的展示,注重对哲学问题本身的阐释,注重哲学自身的义理发展,注重哲学与人生的关联,对以往哲学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和探讨。

    本书的特色如下:
    1. 本书对哲学的介绍围绕哲学的几大问题域并依其内在关联而顺次展开。
    2. 着力于向读者提示哲学问题的缘起、性质、意义、求解的动力与途径以及这些问题与人类生活总体的关系。
    3. 把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探讨与哲学思想史有机结合,呈现不同的思想境域。
    4. 致力于展示哲学思辨应达到的水准,以引导读者进入对哲学之意义的解悟。

    王德峰:《哲学导论》

    复旦学子谁不知道“哲学王子”王德峰?5301教室每到王德峰老师的课都会加一排位子,但依然会有人坐在地上、有人站着听完他的讲课。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充满哲学思辩的授课内容,同学们总是对他的课津津乐道,并给了他“Wonderful”(也是名字的谐音)的雅号。上他的课必须调动全部的脑细胞来思考,稍一走神就会错过精彩片断。“思维与存在”、“一元论与二元论”、“道与名器”、“死亡与终极关怀”……王老师会用他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例子诠释这些有点深奥的哲学概念,让你真正的听明白了听懂了。一个激情的王德峰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动着。每次王老师都是用激情去演绎他心中的哲学世界,话到激动时,他会点上一支烟,前排的同学甚至可以看到他拿着烟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着。

    王德峰简介:

    王德峰 哲学系教授,博士。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基础课教学的独特风格:以“问题意识”为先导,以多角度的思考与分析为经纬,引出基本的理论概念与原理,讲解基础理论问题的历史渊源与来龙去脉,从中导出学术前沿问题的意义和趣味。学生对其讲课风格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其中以“哲学导论”课和“艺术哲学”课最为突出,该课程于2000年被列为复旦大学创建名牌课程。王德峰教授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先后获得多种奖励和荣誉,如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