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分享网

您的学习资料库,致力于亲子教育,个人成长。

标签: 传统文化

  • 郭继承老师讲中国传统文化合集

    郭继承老师讲中国传统文化合集

    郭继承老师讲中国传统文化合集

    郭继承国学演讲视频大全

    郭教授的学术研究背景横跨教育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而独特的理解。

    郭继承简介: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等。

    主要有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包括: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经典解读与人生智慧、人生哲学等。先后出版《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文化的未来与——近代儒学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索与中国文化出路的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仁者爱人》、《居安思危》(学习出版社)、《直面人生的困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在《华夏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潇湘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教育》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郭继承,男,山东莘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多家文化传媒机构、文化培训机构的兼职研究员或者主讲嘉宾。郭继承的学术研究经历,从教育学、法学、哲学,再到历史学,能够力求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宽广的文化视野。他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中西文化的会通与比较、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等。自2002年以来,先后发表《论儒学的内在层次与当代生命力》、《浅议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对真理标准讨论运动意义的再认识》、《<论语>与中华民族精神》、《浅析中西文化对道德“何以可能”的论证》、《从“解放”的视角看中国文化的意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质、渠道和载体》等学术文章;参编了《二十世纪国学大师档案》,出版了解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国文化典籍的光盘,在世界华人社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郭继承的学术专著包括《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下的现代性选择与建构——李大钊思想新解》、《觉悟人生——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仁者爱人》、《居安思危》、《中国文化的未来——近代儒学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索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再思考》等学术专著,对于中国文化内在智慧的阐发、对于中西文化的会通、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现代价值、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中西文化的智慧与人生受用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郭继承老师兼任华藏图书馆、北京万学教育、卡尔博特文化传媒、中电投培训中心、人民大学总裁班、维斯顿文化传媒、北京新艺术领导中心等多家文化机构和文化机构主讲老师。近几年以来,先后给国家电网、厦门国际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浦发银行、黑河电力、君安国泰证券、人民大学国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佳木斯民营企业家团体、北京市监狱局、北京昌平区国土局、妇联等数多家政府、企事业单位讲授相关培训课程。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受训单位和受众的热烈欢迎。

    课程目录:

    经典诵读 音频 《了凡四训》原文+白话
    郭继承教授直播录像合集(4.22-4.26)
    郭继承教授《六祖坛经》与中国禅宗的智慧
    郭继承讲中华经典(更新到192集)
    郭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智慧 20G(超高清视频及部分讲座文稿)
    郭继承 音频《直面人生的困惑》成长路上最该听得一堂人生课!
    郭继承 音频 如何学好历史
    郭继承 音频 家长智慧宝典——家庭教育国学盛宴
    郭继承 释迦摩尼佛的传奇一生
    郭继承 视频《论语》三则
    郭继承 视频《了凡四训》改变命运
    郭继承 视频 自然法则 道德真经
    郭继承 视频 圆融无碍《中庸》大智
    郭继承 视频 学校教育
    郭继承 视频 社会教育
    郭继承 视频 认识西方——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与反思(秦皇岛民族学校)
    郭继承 视频 千古一人王阳明
    郭继承 视频 企业培训
    郭继承 视频 内圣外王《大学》之道
    郭继承 视频 精选正能量
    郭继承 视频 讲中国传统文化
    郭继承 视频 党政讲座
    郭继承 视频 半部《论语》治天下
    郭继承 视频 百善孝为先——《孝经》解读
    郭继承 “灯塔”十三讲——立志 立德 立心
    郭继承 孩子成长宝典—卓越人生必修课(25堂)
    郭继承 常见心理疾病的救治 16节
    【郭继承】认识西方-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与反思(上 中 下)
    2021年考研政治冲刺课5+1
    01中华经典·集萃(重复)
    00中国近代文化50讲解读近代史下中国文化的激变(完结)
    00郭继承讲中华经典·集萃音频 未完
    中华经典与家风家教(山西大同).ts
    学习传统文化该不该掏钱?.mp4
    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海南·屯昌)——郭继承教授.mp4
    郭继承老师讲:“南怀瑾先生与传统文化“_高清_郭继承老师讲:“南怀瑾先生与传统文化“.mp4
    郭继承老师丨回顾2020,展望2021 蓝光(1080P).mp4
    郭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正能量!.mp4
    郭继承: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flv
    【国学智慧】论语中的终极秘密,郭老师一语点醒.......mp4
    2021.2.26【元宵特别直播】郭继承丨中国人的幸福.ts
    20190914中山讲堂258讲 中华经典与个人修为提升(字幕版).mp4
    2016.04.27郭继承 学圣贤智慧 直面人生困惑 悟内圣外王之道

  • 许纪霖传统文化30讲

    许纪霖传统文化30讲

    许纪霖传统文化30讲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你的第一反应大概既有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也有琴棋书画、亭台楼阁,当然也少不了京剧昆曲、节日风俗等等。

    没错,它们都属于传统文化。但我的这门课,并不会一一给你讲到。因为在我看来,它们只是文化的表象,也就是文化呈现出来的样子。如果你只是从表象去看传统文化,不光觉得特别庞杂,而且,分不清楚哪是精华,哪是糟粕,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道从何学起。

    我要教给你的,是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我会用两条脉络,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一个脉络是精神,解决的是道德心灵的问题,中国的思想以儒家为核心,其他的思想,包括宗教,它们和儒家或互补、或合流,共同形成了文化精神的三个结构:“核心结构”“互补结构”和“信仰结构”。

    另一个脉络是现象,也就是社会政治的问题,政治制度的关键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面貌。最后一个模块“总体结构”,我会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你总结中国文化演进的大规律。

    许纪霖简介:

    许纪霖,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家国天下》。

    课程亮点:

    1. 高屋建瓴:透过纷繁复杂表面现象,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2. 结构简明:用精神脉络和现象脉络双线结构,简洁有力地阐释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3. 当代视角: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重树民族自信和理性自省。

    学习这门课程你会收获:

    1套重新理解传统的思维框架

    10+重量级思想家的智慧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20+文化现象的专业解释 ,烧纸、拜佛……

    30+关键词勾勒传统文化的地图,选官制度、士绅阶层……

  • 王德峰哲学导论pdf+讲座MP3

    王德峰哲学导论pdf+讲座MP3

    王德峰哲学导论pdf+讲座MP3

    中国传统哲学中谈天道与性命的方面较多,天道方面约略相信当于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性命方面约略相当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价值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相当于西方认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而言则较少。这本《哲学导论》将分五篇,对每一篇的内容都做了详细讲解。

    《哲学导论》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共分五篇:绪论、哲学的诞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先验哲学、历史哲学。《哲学导论》更注重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注重哲学同人生的关联,对以往哲学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去僵化、海涩、玄奥之弊,有清新、流畅、贴近人生之感,是哲学教材改革的一个示范。在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所成就的分门别类的学问中,哲学总是戴着神秘的面纱。然而,正是在哲学家的自我怀疑中,我们看到哲学因其最深刻的诚挚而拥有的高贵。哲学家在他有可能向众人解释何谓哲学之前,已经无数次地拿这个问题考问了自己。

    长时间以来看了不少哲学的入门读物,导论概说的好几种,却没有真正的触动,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下去,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几讲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 哲学导论 的视频,透过模糊不清的影像却被深深地吸引,其人有一种思想者的态度,又颇具为人师者的激情,于是下载了音频装在mp3里来来回回地听,开启与共鸣随处可见,逼迫你要付诸于文字,妄想雕刻深度描摹线索。

    《哲学导论》是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公选课之一,场场爆满。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注重哲学思想境界的展示,注重对哲学问题本身的阐释,注重哲学自身的义理发展,注重哲学与人生的关联,对以往哲学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和探讨。

    本书的特色如下:
    1. 本书对哲学的介绍围绕哲学的几大问题域并依其内在关联而顺次展开。
    2. 着力于向读者提示哲学问题的缘起、性质、意义、求解的动力与途径以及这些问题与人类生活总体的关系。
    3. 把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探讨与哲学思想史有机结合,呈现不同的思想境域。
    4. 致力于展示哲学思辨应达到的水准,以引导读者进入对哲学之意义的解悟。

    王德峰:《哲学导论》

    复旦学子谁不知道“哲学王子”王德峰?5301教室每到王德峰老师的课都会加一排位子,但依然会有人坐在地上、有人站着听完他的讲课。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充满哲学思辩的授课内容,同学们总是对他的课津津乐道,并给了他“Wonderful”(也是名字的谐音)的雅号。上他的课必须调动全部的脑细胞来思考,稍一走神就会错过精彩片断。“思维与存在”、“一元论与二元论”、“道与名器”、“死亡与终极关怀”……王老师会用他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例子诠释这些有点深奥的哲学概念,让你真正的听明白了听懂了。一个激情的王德峰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动着。每次王老师都是用激情去演绎他心中的哲学世界,话到激动时,他会点上一支烟,前排的同学甚至可以看到他拿着烟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着。

    王德峰简介:

    王德峰 哲学系教授,博士。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基础课教学的独特风格:以“问题意识”为先导,以多角度的思考与分析为经纬,引出基本的理论概念与原理,讲解基础理论问题的历史渊源与来龙去脉,从中导出学术前沿问题的意义和趣味。学生对其讲课风格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其中以“哲学导论”课和“艺术哲学”课最为突出,该课程于2000年被列为复旦大学创建名牌课程。王德峰教授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先后获得多种奖励和荣誉,如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

  • 传统文化:王蒙讲孔孟老庄全集

    传统文化:王蒙讲孔孟老庄全集

    王蒙讲孔孟老庄全集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于天地之间。

     


    王蒙先生音频平台首次发声,从孔孟老庄到理学心学,多重身份跨界全新解读,帮你发现国人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源头,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王蒙讲孔孟老庄,“要的就是老王的那点灵气、经历、沉浮,那点切骨的感受与独有的体会,那点言之成理、思之成精的新发现。”

    84年人生阅历,以长者经验,解读古圣先贤身处顺境逆境的担当智慧;

    60年写作经验,以作家积累,精选原典名篇,讲透背后的文学、历史、哲学;

    55年教学经历,以学者态度,去粗取精,古今比较,纵览千年前最聪明脑袋的思维方式;

    遍访60多个国家,以全球视角,中西方思想融会贯通,新高度解读经典;

    读《论语》,成就谦和儒雅的自己,以更高雅的志趣,看淡生活的跌宕起伏;

    读《孟子》,看透名利真相,不忘初心,守住原则底线,辨清利义要害;

    读《道德经》,洞见世间万物最根本的道理,站位高远,揽怀众妙;

    读《庄子》,心如涌泉,意如飘风,虚室生白,逍遥乎寢寤大樗之下;

    时代改变,但生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至今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重温经典,与先贤为友,以孔孟精进工作,以老庄安顿身心,以传统文化滋养人格。

    课程包括:王蒙讲孔孟老庄mp3+全文

    王蒙简介:

    王蒙,历任共青团干部、文化部长、中共中央委员,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七部,中、短、微型小说集十余部,评论集十余部,散文集十余部,古典文学研究三部,旧诗集一卷,新诗集二卷,并有取自英语、维吾尔语的译作。1993年出版《王蒙文集》10卷2003年出版《王蒙文存》23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出版。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其中,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以及诗集、散文集、文艺论集等。

    王蒙漫谈孔孟老庄适合人群:

    希望看清世事表象,解决人生困惑,提升洞察能力的你;
    渴望提升个人知识储备、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的你;
    希望提升自身格局,学会为人处世,获得心灵寄托的你;
    希望摆脱博弈旋涡、学会取舍、与名利和谐对话的你;
    希望从根本上梳理传统文化知识,拓展阅读面的家长和孩子;

    你将获得:

    从孔孟老庄到阳明心学,100期课程帮你澄清概念误区,建构认知系统;
    给你对待自己、对待人际、对待家庭乃至国家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掌握历史的法则,古今对比,开拓视野,避免片面,提升人生格局;
    量身定制的现实指南,领悟修养身心办法,通晓为人处世规律;
    能世事周全,妥善管理人心、与领导沟通,与伙伴达成共识;

    王蒙漫谈孔孟老庄:道通为一

    在中国古代圣贤中,老子强调“道”、庄子强调“通”,庄子讲《齐物论》的时候提到“道通为一”,说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从根本的存在上、本质上看都是相通为一的,都是整体的大道、天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讲坛特别邀请王蒙先生从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进行讲述。

    中华文化的理想

    理想不可能完全实现,但这是文化的一部分。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没有实现,但是表现出了文化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理想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礼记》里面的这段话表明了这个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国古代的理想追求,还有一个就是“无为而治”,我们都知道“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话,其实孔子也把无为而治看作一个很高的标准。在《论语》快要结束的时候,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舜没有做什么事情,就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北面,向着南面,各种事情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

    老子也说过:“太上,不知有之。”权力存在的最高境界是它有没有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老百姓都非常自觉,一切都符合公德,符合他人的利益,符合社会全体的利益,就是你开车完全符合交通法规,所以你根本用不着考虑那儿有交警。所以,“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二等才是歌颂统治者很好,这是第二层次。陈毅同志早在1950年左右已经写诗“赞歌盈耳神仙乐”,他很早已经看到到处都是赞颂,实际上也很好,但是这并不是第一等的。第三等是对权力的敬重,权力有令人生畏的一面,你不敢违反,否则会受到惩罚。对于权力,老子设想了这样一种情况:“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老百姓都认为这是老百姓自己做的,这儿的“自然”指的是我自己做的,就是说权力的意图和人民的意图完全一致。老子还有更加聪明的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孔子也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比较起用行政的手段来引领,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不如用道德的方法来引领,用树立文明礼貌的方法来规范。

    尚德尚善

    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其他家,大部分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都认为人性是善的。法家在某种程度上,有讲人性不那么善的一面。中国文化的理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循环统一机制,应该怎么样治国平天下,倚靠的是文化、道德、仁爱,实行的是仁政,道德上有示范的作用,才能得到民心,得到天下,这是第一个问题,用道德、仁爱、文化来治国平天下。

    第二个问题是,人的道德和善良,是从哪儿来的呢?讲得最清楚的是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看到别人受苦、为恶,忍受不了,这是人性本身存在的,人会可怜弱者。如果你做了坏事,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会害臊,会讨厌自己。人性本身就是善良的。到了老子,他说:“能婴儿乎?”你能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吗?这是老子对初心的提倡,要和婴儿一样天真无邪,善良纯真。孔子认为人性里面有孝悌,对你父母是有孝敬之心,对于你自己的兄弟姊妹,肯定有友爱之心,这是孝悌。另外,孔子还认为人都会好学,一个孩子要学说话,学穿衣服,所以孔子也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庄子则强调一只鸟都知道飞得高一点,来避免弓矢把它打下,连田里的老鼠都知道把洞挖得深一些,怕你把它挖出来。所以,他们认为人性善良,百姓自然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所以执政也应该标榜、宣传,实行仁爱的政策,才能得民心,也就能无为而治。

    第三个问题,善良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天性、天良、良心、良知、良能,良知就是不学而知,用不着学习,就会知道的。比如爱母亲,是谁上过孝顺课吗?不是,这是天生的。人性就是天性,这个话可不得了啊!这句话不简单!什么是天性?什么是天意?民意就是天意!民心就是天心!所以,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之心就是天道,就是天意,执政必须符合百姓之心,符合民心,符合民意,你才是符合天心、天意,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孟子说得非常清晰。

    第四个问题,天是什么?天既是超人性的神性力量,又是我们整个存在的总括。在中华文化里面,天既是唯物的概念,也是唯心的概念,甚至是上帝的概念。项羽打了败仗,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是老天爷要灭我,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每一仗都打得很好啊!在很长时间中,天就是类似于上帝的概念,又是更高级更根本的存在的概念。萨特讲存在先于本质,孔、老则认为天是本质与存在的统一。老子认为这个统一的体现是道,孔子也讲道,更讲仁德。老庄喜欢从哲学上总结,孔孟喜欢从道德伦理上总结。所以,天的概念,既是哲学的概念,又是道德的概念。天还是万象整合、万法归一、道通为一的概念。《道德经》里面提及最多的字就是天,比道还多。

    天又是道的另外一个名称,《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道常无名,强字之曰道”,我对这一句话有别出心裁的解释,老子说的是,道是没有名称的,既是本体,也是方法;既是精神,也是物质;既是起源,又是归宿;既至大,又至小、至微、至精;既是正面的,又是反面的。这就好像数学里面的无穷大。到了无穷大的时候,正数和负数是通为一的,弧线和直线通为一的。所以,无法给道取出正名,只好取了一个字,它的字就是道。天指的是道,义指的是道,通指的也是道。

    这样一来,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奇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了,把天性、人性、为政、道德精神统一起来了。所以,从性善论这一点上来推衍,我们可以掌握中华文化的关键之一是崇尚道德。你可以说它是一种理论,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信仰。我们很客观地说,告子其实是有说服力的,他和孟子辩论,告子说,人性谈不上天生的善恶,是需要慢慢形成的,要看人受到什么影响和教育,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既有利他的一面,也有利己的一面,各方面都可能有的。今天看告子讲的很能服人。

    但是,中国形成的是人性向善的观念,这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哲学、文艺学、艺术、世道人心,已经被老百姓长期接受。在中国,你强调性恶的一面,很难得到老百姓的认同。所以,这也是一种信仰,经常要用对天良的诉求来推动自己的政见、权力的运行。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对天良的诉求。

    尚一尚同

    现在很难找出一种文化像中国文化一样,有这样的概念,通了之后要同,通就是同,同就是通。道通为一,就是多种角度说来说去,其实是同一种话。尚一、尚同是因为中华文化追求的是一元论,同时追求一与多的统一。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天下定于一”。孟子说,实行仁政是最容易的,只要善良一点就可以了。孟子主张人的善良与否,只是一念之差,所以到了王阳明那儿,强调知行合一,只要安了好心,就可以做好事。甚至到了孙中山先生那儿,他主张“知难行易”,也是因为看到了很多东西都是常识以内的事情。

    按照老子的解释就更多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天得到了一,就没有雾霾了;地得到了一,就不会地震了;河谷得到一,就会物产丰富了……《红楼梦》修建大观园的时候,要找园丁,照顾花草,买奴婢、小子,要有文艺工作者给大家唱戏,还要有寺庙,有一个尼姑庵,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封建贵族的整体。这样一种思维的观念,中国形成了许多和别的国家不同的东西。

    比如,九方皋相马。伯乐老了,君王要他去找千里马,他说:“我年岁大了,找不到了。你找我的朋友九方皋,他比我相马的本事还大呢!”然后,君王就派九方皋找马,九方皋领了“课题费”出差,一年后,找到千里马回来了。君王说:“这千里马是什么颜色?”九方皋说:“大概是黄色的吧。”君王问:“公马还是母马?”九方皋说:“大概是母马吧。”结果,牵过来一看,是一匹黑色的公马。君王说:“您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楚?我也不处罚了,走吧!”可是伯乐火了,说:“你要找特定毛色的马吗?是要找特定的性别的马吗?”君王说:“不是啊!”伯乐说:“九方皋给你找来的就是千里马,要它颜色、公母做什么?”中华文化太源远流长了,颜色、性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来的是一匹千里马。这是非常中国式的思维,抓大放小。现在我们讲“细节决定成败”了,这是工业文明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一,又强调多。为什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是一,又是多。在郭沫若的诗里面,有一句话有人说最早出自《华严经》,就是“你一的一切,你一切的一。”并非说我自己说话只是一,我同时看到了多,我代表的是多。我的一,代表的是一的一切,当我说一切的时候,又统一成为一,否则国家乱成一团了。原以为这是中国文化当中十分绝的地方,一是一,切就是各种部分,又是一,又是一切。后来我知道,人类有这个观念。去年9月,我在旧金山作一次讲座,之后去渔人码头吃饭,渔人码头的一个最大的餐馆叫“Oneisall”,一就是一切,美国原来也有这种思想。我本来以为这是廉价物品店,是一元店,但是事实上这是美国有名的大饭馆,意思是你到我这儿来了之后,就等于所有的饭馆都去过了。一就是一切,这是很牛的思想,又有一,又有一切。

    中庸之道

    不管是孔子、孟子,还是老子、庄子,都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从秦朝开始到唐宋,集中统一的权力达到高峰,要依靠一批精英。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不要过急,也不要过于迟缓,过犹不及,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恰如其分。《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

    比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要说的是如浮云,他并没有说其他痛斥的词,很有他的分寸。在孔子那儿,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认为君子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但是小人没有。用朱熹的说法,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像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一样。到了孟子那儿,说的是“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时之患。”君子终生忧国忧民,却不会因为自己的小事在那儿患得患失。老子也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这不是说他反对创造,指的是君王,你不要提出来天下人都不明白你要干什么的事情,这是老子对精英的理解。孔子不断分析“小人之过必文,文过饰非。”孟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那个时候,对精英又有一些别的说法,认为是士和大丈夫,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认为有至人、真人。我这里想和大家说一个笑话,庄子说,常人练气功,练呼吸吐纳之功,是把气吸到胸腹里面,庄子说,我们这些至人、真人呼吸的时候,把气吸到脚后跟里头。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呼吸能不能把气吸到脚后跟里头。为此,我请教过不止一位歌唱家,歌唱都是练习呼吸的,王昆老师跟我说,把气吸到脚后跟不太可能,因为脚后跟没有气室啊。但是,唱歌的人在用自己的气的时候,脚后跟会颤动使劲儿,所以脚后跟能吐纳,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对于精英的考虑,实际上各种文化也是很一致的。

    尚化尚通

    我想讲一讲尚化、尚通。中国早就提出了“化”的观点,在《尚书》里面已经提出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叫做“穷”,你就要变,之后你就有了道路,可以维持下来了。到了庄子的时候,更喜欢用的是“化”,与时俱化,化和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中国人讲仁义道德,又讲一和同,中国人的思路很僵硬。不是这样的,中国人其实一点也不呆板,可以变啊,而且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孔子说:“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这个地方有道理,那么我就聪明;如果这个地方不讲道理,那么我就愚蠢。孟子的说法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那我就为天下百姓和君王效劳,这是孟子的说法。孙子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不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伯夷叔齐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伊尹是任劳任怨,完成实际任务的。柳下惠是很和睦,好说话的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有活儿他就做,不管级别和待遇。

    那么,“圣之时者也”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孔子尤其有一句话,让人看了心里面一动,他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的选择更加宽泛,没有什么一定可以,也没有什么一定不可以。孟子讲过孔子一个故事,说他在一个地方当官,因为君王对他实在太好了,所以孔子认为自己的仁政可以实行。但是一次在祭祀的时候,用于祭祀的好肉没有拿到,孔子一怒之下就辞职了。别人和孟子讨论,说孔子太小心眼了,如果肉没到,那么再等会儿,好肉就送过来了。孟子说,你们不明白啊!孔子是因为君王对他态度太好,他不能对不起君王,所以才答应在这里做官。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在这儿不能实现他的理想,那么他就要走。说是由于仁政不能实现才走,那矛盾就激化了,所以他就找一个借口,说是肉正好没来,所以官没法当,就走了。大家也不会去责备这个国家的君王,缓和了矛盾。孟子有很正义的一面,但是也还有这种很世故的解释。

    中国的思想理论是要想办法走“通”,老子、庄子更是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僵强是死亡的特色。

    重视养生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重视养生,尤其是道家,把养生看作是人生核心价值之一。其实孔子没有专门讲养生,但是很多说法也是讲养生的。比如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也不是不注意这个,他讲究的是“居移气,养移体”,影响人的体态、气质、精神状态。孟子认为理想的小康社会是大家有足够的土地,然后50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绸做的衣服,70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上肉,孟子十分重视民生。同时,老子提出了“无死地”的概念,人因为进入了死地,所以才会死亡。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摄生就是养生,有凝聚的意思,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凝聚起来。这样的人,在陆地上走碰不到犀牛、老虎,在军队里面走,碰不到武器。碰到这样的人,犀牛没有地方用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下爪,士兵没有地方用兵器,这就是人不应该进入死地。说起来很简单,很有道理,就是危险的地方不要去,恶劣的习惯不要有,如果酗酒,就是进入死地了;和黄赌毒发生了关系,也是进入死地;贪污腐化也是死地,自取灭亡。庄子还说:“善其生,善其死。”活着的时候要好好活,死的时候要好好地死,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规律。庄子这些话都很令人感动:“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一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块就是宇宙,要活着就要辛辛苦苦干活,稍微安逸一些,年龄已经大了,死就是休息。对死看得最开的就是庄子,他有很多名言。

    孔子最有意思的是讲究吃饭的规矩,十分认真,说明了他对健康的重视、对食文化的重视,也说明了他对此岸、现实生活、活在当下的珍惜。孔子有很多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人吃得再多,不能够把自己吃东西消化能力压倒,这样就不好了。孔子说得如此正确,越是好东西,不能让它把人压住,人要压住它。

    中国有一种特殊的说法,把儒、释、道、名、法、阴阳都能混合起来,化为一体。我去美国的次数比较多,有的时候和他们聊起中国,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allmixed”,所有的都混合在一起。我上世纪80年代去的时候,还没有这种观念,一直到90年代、新世纪,大学教工食堂会宣布,今天有中国菜。一看,大杂烩就是中国菜,肉片、土豆片、胡萝卜片都混合在一起。他们认为中国的特点是混合。司马迁的父亲就说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天下大道是一,但是人的考虑却有100种,归宿是一,但是道路途径有很多,关键是一而生多,多而归一。

    北魏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已经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到了唐代,这种主张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合一混一的主张,一方面养成了学理上马马虎虎、不求甚解、不讲求准确性严谨性的毛病,另一方面其实解放了接受某种主张的信仰者的头脑,扩大了某种学派成员的选择空间,同时弱化了不同学派乃至不同信仰、不同宗教间的价值争拗与文化冲突。至于中国民间,这种类似“三教合一”的现象多有所见,天真可爱,莫名其糊涂。从好的一面看,中国人想办法把不同的道理、学派放在一起解释,不但是命运共同体,而且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体。

    (本文为王蒙日前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王培茗记录,王蒙审定。)